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发布时间:2017-05-25 08:55:13

1月11日,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和黔党办发〔2014〕23号文件精神,总结全年扶贫工作取得的经验成就,安排部署全省2015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今年贵州将着力实现扶贫开发思想认识、扶贫项目资金和监管改革、贫困县考核约束等八大突破,开展民族地区极贫乡镇、民营企业产业引领、区域推进社会扶贫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消GDP考核10个贫困县等十项试点工作。全年预期将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新增10县160乡“减贫摘帽”。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贵州88个县(市)扶贫工作相关负责人、省扶贫办各处室人员参加会议。

  据了解,2014年以来,依照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我省率先完成了9000个贫困村、278万户、745万人的信息录入工作,贫困人口识别基本完成,录入的信息满足了国家的基础需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雨露计划、生态扶贫移民、党建扶贫三大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十大扶贫产业助农增收效益明显,全省共减贫150万人,新增“减贫摘帽”8县95乡,5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一个百分点。

  叶韬强调,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贵州将着力实现扶贫开发思想认识、扶贫项目资金和监管改革、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建设、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机制建设、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社会扶贫创新能力建设、风廉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设八项突破。着力开展民族地区极贫乡镇--望谟麻山乡精准扶贫整乡推进、贫困县“减贫包干试点”、民营企业产业引领、区域推进社会扶贫创新、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片区扶贫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高度融合、取消GDP考核10个贫困县、整合资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小额扶贫信贷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生态移民“地票”等十大试点。继续抓好精准扶贫帮扶措施跟进,建立省市县乡规范运作的“四到县”运行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山地农业打造新增十个以上省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把“强素质、挖穷根”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扶贫职教培训特惠政策。推进资金整合,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扶贫的载体和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扶贫大格局。

  叶韬在会上指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体现四个新常态:一是“四化”同步发展、补足扶贫开发“短板”是新常态;二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是新常态;三是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释放改革红利是新常态;四是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勇于担当,以扶贫人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新常态。“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的省情和常态决定了扶贫开发必须长期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全省扶贫系统一定要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难得机遇,保持政治定力,增强使命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新常态下创造新业绩。为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

  会上,省扶贫办分管负责人分别作主题发言。

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言摘要

 

认识适应新常态 改革创新增活力 绿色发展促增收

为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好局起好步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叶韬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更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在去年12月12日的全省扶贫办主任会上,省办就明确了今年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提出要着力实现八大突破、开展十大试点。结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再作几点强调。

  第一,在推进精准扶贫上迈出新步伐

  依照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我省率先完成了9000个贫困村、278万户、745万人的信息录入工作,贫困人口识别基本完成,录入的信息满足了国家的基础需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当前完成的工作与我省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帮扶措施、帮扶需求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二是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三是精准管理贫困村、贫困户。因此,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完成精准信息录入。重点是抓紧完成2014年乡、村基本情况和帮扶计划录入工作,完成2015年贫困县、乡、村、户帮扶需求信息的录入工作。二是精准瞄准贫困人口。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考核要求,今年减贫人口要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为此,各县在审批项目时,项目扶持的贫困人口必须是建档立卡信息库中的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贫困人口也必须是建档立卡信息库中的贫困人口。三是扎实做好精准帮扶。在审批环节,各县要把贫困县、乡、村、户的帮扶需求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在帮扶环节,要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项目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真帮实扶。在实施环节,要严格按照扶贫规划推进,做到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四是严格做到精准管理。建立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动态监测制度,规范贫困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工作,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对脱贫户及时退出(对2014年脱贫退出的贫困户可再稳定帮扶一年),对应该扶贫的对象及时纳入。五是认真开展精准扶贫试点。结合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的精准扶贫十项工程,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要把国家已经确定的小额信贷工程、构树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等试点做好,力争电商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等试点在贵州实施。要充分用好国家支持贫困县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省内流动的利好政策,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地票”试点。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努力探索新常态下推进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出更多的“贵州经验”。

  第二,在提高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省市县乡规范运作的“四到县”运行管理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各级扶贫部门的重大责任,是扶贫工作的生命线。目前,经过竞争入围后,按客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已安排到县资金32亿元,如何监管好、使用好这笔庞大的资金,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一要坚持“六个必须”。各级必须坚持“四到县”原则;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必须坚持规范运作、程序管理的原则(七流程、十步骤);必须坚持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运作体系原则;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规范利益联结机制的原则;必须坚持主体责任、“谁审批、谁负责”、“一岗双责”、接受监督的原则,切实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廉洁扶贫。二要坚持规范流程。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后,县、乡两级是项目资金的审批实施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管理是确保“权责一体”的关键。因此,各级必须按照“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原则,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七流程、十步骤”,并作为检查验收评估的必备依据。七程序:省下达资金计划→县制定项目申报指南→乡镇申报项目→县级扶贫部门初选项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项目立项→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县批复项目实施方案后下达项目资金。十步骤: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申报指南→竞争立项并立项批复→项目实施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审批实施方案(县乡录入电子平台)、下达项目资金计划→项目及时报备→分级分类公告公示→请款、实施及报账→项目验收和评估→报送年度工作总结。通过“七流程、十步骤”,使项目从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报账、实施、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都能实现有效监管。三要坚持项目备案。按照《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县级审批的项目,都要严格实行项目备案制,未通过备案的项目不能立项。备案由县级通过“贵州省扶贫系统电子政务平台”完成。项目的备案情况,作为项目报账、检查验收、绩效考评的必备依据。

  第三,在大力发展山地农业上迈出新步伐

  赵克志书记指出:“大力发展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省,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特别是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山水气土组合的独特优势,决定了我省“最大的国土资源就是山地”。而且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就为贫困地区打好扶贫攻坚和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可能。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山”字这篇大文章,实施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今后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线。扶贫部门要成为我省发展山地农业、建设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省的主力军。第一,发展山地农业的定位。产业、生态、旅游“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种养加”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具备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四个特征”,体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模式。第二,发展山地农业的目标。巩固提高坝区农业,重点攻克山地农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提质增效,使山地农业成为我省农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极。第三,发展山地农业的路径。绿色生态、立体发展;调整结构、种养结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一业为主、多品共生;产业化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推动。第四,发展山地农业的关键。赵克志书记指出,制约脱贫、致富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要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实现“三调四转”,即重点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促进农业生产从注重面积向面积和产出并重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生产和市场并重转变,从注重开发向开发和保护并重转变。第五,发展山地农业的重点。实施“三个十工程”:一是着力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围绕建成“全国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大省、全国蔬菜大省、全国南方重要核桃基地、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重要省份、全国最大马铃薯产地、全国地道中药材主产省、全国南方油茶主产地、全国绿茶产业大省”等目标,大力打造十大扶贫产业,在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按照年度新增种植面积300万亩的规模,重点发展中药材、精品水果、核桃、茶叶等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全省年度森林覆盖率增加1个百分点作出积极贡献。二是着力继续打造十个扶贫攻坚示范县。将扶贫攻坚示范县和“减贫包干试点县”有机结合,以县单位,开展以“减少贫困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完成六项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减贫包干试点”。三是着力打造新增十个以上省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按照敏尔省长对农业园区上不封顶的指示,把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提升扶贫产业成效和助农增收的“新引擎”,实现扶贫产业基地、扶贫园区、加工销售和利益联结机制“四提升”。通过实施“三个十工程”,加快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和特色产业形成,将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喀斯特山区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第四,在坚持四化同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上迈出新步伐

  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我省把“强素质、挖穷根”作为主攻方向,出台了《贵州省创新“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职教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扶贫职教培训特惠政策。《行动计划》提出从2015年至2017年,按年均40万户的规模,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省1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1人或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或接受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创)业一人、脱贫一户”和“一户一技能”的目标,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变“人口包袱”为人口红利。推进这项工作要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对象精准。扶贫职教培训要瞄准扶贫对象,尤其是“雨露计划·助学行动”要确保100%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二要坚持就业导向。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以就业、创业、增收效果为检验成效的标准。三要坚持社会参与。引入市场化的手段,采取民办公助、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训后补、服务外包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及社会资金参与扶贫职教培训。四要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的要求,除重点项目资金需实行竞争立项外,其余项目资金均按因素法切块下达到县,由县级扶贫部门审批、实施、监管,省、市进行抽查监督。

  第五,在整合涉农资金集中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上迈出新步伐

  推进资金整合,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突出问题,是加快我省贫困地区同步小康进程的重要方法。最近,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开发〔2014〕9号)。《意见》指出:“各地要立足实际,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做到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发挥合力,使突出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按照要求,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同意,我省制定了《关于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选择20个贫困县作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县,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开。其中,选择紫云、关岭、赫章、江口、剑河、雷山、三都、荔波、册亨、望谟10个取消GDP考评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县先行先试,另外选择正安、道真、务川、习水、石阡、印江、德江、大方、六枝、丹寨10个具有一定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基础的县(特区)深入推进。整合涉农资金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要把握好三点:第一,职责分工。扶贫资金有着它的特殊属性和特定对象,是党对贫困群众的特惠政策。对于整合资金实施的项目,必须实行规范运作,坚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扶贫部门选择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由县、乡组织实施,行业部门进行业务指导,财政、扶贫部门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报账、绩效评估。第二,运行机制。扶贫及涉农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来自各渠道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进行统筹、归并、整合、集中,形成全面统一、相互协调、优势互补、运行有效的资金使用管理良性互动工作机制。第三,考核运用。省、市(州)将实施整合推进工作纳入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范围,重点对整合工作重视程度、整合推进力度、脱贫增收速度等实施绩效考核,加快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第六,在探索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上迈出新步伐

  去年,我省在出台的黔党办发23号文件中一并下发了《贵州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这个《办法》与目前国家的考核精神和内容总体是一致的,结合我省实际,下一步扶贫开发综合考核将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结果导向。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主要考核减贫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扶贫成效。二是突出重点。围绕精准扶贫和片区区域扶贫攻坚,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指标,考核贫困地区减贫增收和公共服务改善情况。三是上下衔接。以国家考核体系为主,实行国家、省、市、县考核“一把尺子”、“一个体系”。同时,结合贵州实际,考核体现贵州特色。四是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自于省直相关部门统计监测数据、国家和省办信息系统数据。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项扶贫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第七,在发挥驻村工作队职能上迈出新步伐

  目前我省已经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的全覆盖,必须着力破解精准扶贫中“管道”不畅问题。一要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按照陈敏尔省长的要求,在建档立卡基础上,充分授权驻村工作队“四个全程参与”的职能,即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使驻村工作队“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今年的所有乡镇申报、实施项目必须有驻村工作队参与,县扶贫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没有工作队参与申报和管理的项目,扶贫部门不得受理。二要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四支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各地要着力强化乡镇党委、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致富能人“四支队伍”建设,推广“迤那经验”,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扶贫开发推进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障扶贫开发,把富民强村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深入推进驻村帮扶与机制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出台相关考核措施,对驻村工作扶贫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对驻村干部评价和任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机制,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八,在创新社会扶贫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国家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要全面贯彻实施。当前要着重做好四件事:一要大力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的作用,不断丰富社会扶贫的载体和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扶贫大格局。二要着力完善社会扶贫的导向机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积极联系和引进各类社会扶贫资源进入贫困地区,充分释放社会扶贫的巨大潜能。三要完善社会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有效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点对点”帮扶困难群众,确保用最适宜的帮扶方式和力度达到最好的扶持效果。同时,要做到阳光扶贫,及时公布每笔捐款、每笔资助的使用对象、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提升社会扶贫的公信力,让爱心人士、爱心团体、爱心企业感到钱用在了正道,体现了价值。四要积极开展成效展示。认真总结去年首个“扶贫日”贵州活动的经验,及早策划今年“扶贫日”活动,在“扶贫日”举办“创新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扶贫行动”论坛,在生态文明贵州国际论坛2015年会期间举办“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分会,把今年的“扶贫日”活动和对外交流办得有声有色。

  第九,在谋划“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上迈出新步伐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省将于上半年启动“十三五”扶贫开发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县是工作主体,必须要编制县级实施规划,系统谋划“十三五”扶贫改革发展。在编制过程中,要注重五个关键点:一要突出重大思路。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优保障、惠民生、抓改革、促开放、创机制、探路子”的主线,推进扶贫开发第一民生工程,加快实现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二要突出重大目标指标。紧紧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的总目标和同步小康的总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十三五”扶贫规划的目标指标,做到远近结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三要突出重大项目。按照“规划引领产业、产业引领项目、项目引领资金”的思路,围绕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扶贫攻坚“三个十工程”等,谋划一批扶贫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四要突出重大工程。围绕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及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部署,尽早谋划,主动对接,力争把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列入规划中,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支持,抢占国家政策的制高点。五要突出重大改革。按照“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大改革顶层设计力度,全面深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和考核机制四大改革,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探索利益联结机制等。规划编制要准确把握发展新常态,研究制定经得起时间检验、符合扶贫事业发展规律和扶贫对象需求的具体政策,出实招,求实效,扶真贫、真扶贫。

  第十,在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上迈出新步伐

  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加强扶贫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扶贫系统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强化党的观念,增强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保证中央和省委政令畅通。二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扶贫系统各级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和“一岗双查”职责,在抓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扎实抓好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要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三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按照“一岗双责”和“一岗双查”的要求,围绕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督、验收、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全面加强监督检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扶贫工作领域的腐败。四要全面落实监督责任。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机关履行监督责任,坚持扶贫项目报同级纪检监察备案制度,加大民生特派监督力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严格执行“十不准”、“十严禁”。严肃查处典型案例,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当事人责任,坚决防止特权现象和权力腐败。

 

把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建

  2014年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元年,今年又是其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因此,做好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约束、退出、考核”机制,重点要正确地处理好省市所负的“四项”总责,县担当的“六项”主责,乡(镇)的“三个”责任,各自拿好接力棒,使改革全面得到落实。二是要细化措施,有新的约束机制建设,有钢性的纪律约束,坚决刹住穷县富衙、带帽炫富;着力在“治”上下功夫,在“管”上出实招,不脱靶、不跑偏、不走样。

  昨天敏尔省长在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上指出:“要继续推行“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实现“摘帽”的贫困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减,继续给予相应的奖励”。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巩固“减贫摘帽”成果难度大,特别是贫困县、乡的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基础不牢。二是一些贫困乡镇地处偏远山区、喀斯特山区和少数民族极贫聚居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因此,按照“六个扶贫”有机结合,“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减贫包干试点”是退与不退、退得是否成功的关键。

  2014年省办推行“五项指标”监测,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监测考核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统计人员不固定,工作衔接不够;二是受训期短,责任心不强,一些数据明显不符合逻辑,多次修改,还盖统计和扶贫部门的公章上报;三是协调整合力度不够,在数据环节上领导把关不严;四是没有完全形成有序评估的科学体系和制度,上报也不及时。

  针对上述问题,2015年请各市(州)、县、乡(镇)三级,高度重视新一年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减贫人口计划”,10个县、160个乡(镇)的“减贫摘帽”,78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全覆盖应用等5项考评指标的监测统计和上报工作。

 

抓好雨露计划、精品水果和茶叶产业化扶贫合力推进扶贫攻坚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胡红霞

  关于雨露计划,在2015年,雨露计划要实施五项行动11类培训项目,覆盖农村4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我省也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2015年“雨露计划全覆盖试点”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要求对全省中高职在校贫困学生扶贫补贴全覆盖。

  在此工作中,应迅速组织学习培训,调整工作思路。迅速组织《行动计划》和“全覆盖”政策文件的学习、宣传和培训,结合各地实际,调整工作思路。迅速调整计划,做好相关准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在1月13日前重新上报计划。此外,各地要抓紧做好培训机构、内容设计、宣传发动、协调相关部门等准备工作。迅速开展工作,确保目标实现。任务重,时间非常紧,各地要倒排工期,三月份左右正式开展各项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有效落实计划。各地为有效开展工作,提高培训水平,今年省办将按《行动计划》要求,在全省选择100个村,开展500名“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培训。

  关于精品水果和茶叶的产业化扶贫工作,此两类都是续建,在精品水果方面,2015年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申报的41个县分为400万(4县)、300万(6县)、100万(21县)、50万(10县)四档扶持,其中实施软籽石榴13个县、核心区面积5万亩,猕猴桃6个县、核心区面积0.6万亩,葡萄6个县、核心区面积0.4万亩,其余为梨、桃、蓝莓、蜜柚、火龙果等3万余亩。加上辐射带动区,2015年新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化扶贫基地20万亩以上。在精品水果发展过程中,要坚定不移主打软籽石榴,稳扎稳打,及早进行品牌、市场、联盟运作,确保成功,确保成气候;要坚定不移采取“见苗浇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有效方式推进;要坚定不移针对贫困户特点选择适宜树种,不盲目跟风;要坚定不移坚持产业化推进,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和产业建设成功率。

  在优质茶叶方面,我省强调发展名特优,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抓好小额信贷工作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袁振华

  扶贫小额信贷是精准扶贫“三大品牌”建设其中之一,2014年贵州被确定为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试点省份。为做好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试点相关工作,进一步创新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争取试出经验、试出典型、试出成效,省扶贫办决定将花溪区等30个县(区)作为贵州省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试点县,文件近期即将下达。

  目前已经与国开行开展扶贫金融合作的22个试点县,要继续利用“四台一会”融资机制做好小额信贷工作,通过县级管理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担保抵押小额信用贷款”融资难题。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办在2014年与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共同印发的《贵州省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实施办法》(黔扶通〔2014〕64号),主动与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对接,尽快建立县级风险补偿机制,落实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实现小额信贷机制建设新突破。今年的到县自主安排资金,要重点用于小额信贷贴息。各地要严格审查资金,使贷款落到实处。

  2015年省办将继续开展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和综合监测考评工作,将把企业履行社会扶贫责任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各县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把那些真正脚踏实地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推荐上来,做好省级扶贫龙头培育工作。

  在贫困村互助资金方面,省办2015年将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清理整顿工作,规范互助资金管理。

  在蔬菜产业方面,获得2015年蔬菜项目的县,市(州)扶贫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扶贫精准制导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意见》,在明确扶贫责任的前提下,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组织实施,要重视贫困农户的带动数量和效果,确保项目效益真正惠及贫困农户。同时要积极探索以资折股、入股分红、租赁使用等形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扎实推进社会扶贫工作 着力发展核桃产业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吴坦

  在过去的2014年,我省社会扶贫取得重大成效。8个对口帮扶城市2014年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3.72亿元,达成经济合作协议项目116个,协议合作投资636.57亿元,定点扶贫的31个中央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990万元,并通过各中央单位的桥梁作用,帮助受帮扶县引进各类资金54.84亿元。

  此外,贵州还实现了同步小康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两个全覆盖”。促成万达集团在丹寨县开展整县脱贫行动,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子。安排项目资金20500万元,在28个县41个乡镇实施集团帮扶项目。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为主题首个“扶贫日”贵州“五个一”系列活动叫响全国。

  今年社会扶贫工作,要在认真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口帮扶,定点扶贫,集团帮扶,社会动员与与社会参与方面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对口帮扶方面,将2015年作为帮扶双方共建园区落实年,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开展“一对一”对口帮扶相对贫困的县,通过结对帮扶加快同步小康步伐。在定点扶贫方面,进一步配合做好中央企业在我省的百县万村活动以及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工作队,百乡千村试点工作。在集团帮扶方面,重点实施好投入2个亿,涉及34个县、40个乡镇的集团帮扶项目,组织开展对2014年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在社会动员与与社会参与方面,认真筹备2015年“扶贫日”各项活动。争取在“扶贫日”期间举办“创新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扶贫行动论坛”。以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丹寨县整县脱贫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省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工作机制。

  2014年,我省核桃扶贫产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4年计划种植核桃150万亩,全年共计完成191.99万亩,现在全省核桃保有面积已超过700万亩。2015年全省计划发展核桃81.6万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64万亩,先建后补面积17.6万亩。2015年,核桃产业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冬明春的种植任务。各地要将2015年作为全省核桃的“管抚年”,向管抚要质量、要成效。,选优树、育品种,提高全省核桃品质,抓培训、靠科技,打好核桃管抚攻坚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加强督查、强化监管,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内部监管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经济师 杨宏

  根据全省改革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要求,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各地认真履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监管职责,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严格执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有关规定,修改完善有关文件;要加强内部监管,省市主要精力放在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工作上;要配合外部监督。积极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开展的整改工作,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要做好迎接审计工作相关准备。各市(州)和相关县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报账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迎接审计工作准备,及时做好审计问题整改工作。

  此外,要加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奠定扎实的精准扶贫工作基础,2014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和全省扶贫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去年10月以来,基本完成了70个片区规划县、50个国家重点县、33个省级重点县、9000个贫困村、278.57万户、919.62万人的信息录入工作,累计录入信息近千万条、数据2.4亿个。我省的数据质量和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好评。今年将继续做好2015年扶贫开发信息采集工作,在3月15日前统一完成由各县扶贫办组织对现已采集的2013年度建档立卡户表、村表、县表数据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直接在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中修改;由各县扶贫办组织采集2014年度帮扶措施及受益贫困户信息,受益贫困户必须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项目填写帮扶到户的项目;各县扶贫办要组织采集2015年帮扶计划信息;采集2014年度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基础信息。自2015年起,80%以上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各地要充分利用建档立卡的成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省办将对扶贫对象受扶持情况实行网上监测,并在适当时候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深入督查。

  各地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项目备案制度,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备案制度执行力,各级扶贫办要按规定将安排落实的扶贫项目录入“贵州省扶贫系统电子政务平台”报省备案,同时,也要将有关情况报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最后要安排布置毕节综合改革试验区经验总结。

 

“八强化” 促进草地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畜牧师 田志清

  2014年是我省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迎来好机遇的一个重要年份。初步形成黔西南、黔东北两大优势区域,晴隆、务川、松桃等重点大县工作力度大、成效显著,各县的项目实施效果普遍提高。2015年,省扶贫办将继续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坚持“11655”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园区示范、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基地辐射、贫困农户参与,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围绕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草地畜牧产业化扶贫工作:强化项目实施方案。特别是把好资金使用、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重点关口。强化适度规模发展。要积极发展联户养殖、养殖合作社、公司农户、养殖小区、畜牧园区等模式,确保每个项目县都要建设一个以上的示范点。强化优良品种推广。一方面引进纯种扩繁,另一方面普及杂交改良。强化饲草饲料保障。推广半舍饲、全舍饲养殖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使用育肥专用饲料、牧草或秸秆颗粒饲料。强化饲养管理技术。普及提高常规饲养技术,大力提高日常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培育更多的养殖专业化企业,发挥好县乡养殖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和专业大户的技术服务作用。强化组织化程度。项目县草地畜牧中心的工作重点要从组织实施项目转向提供各种服务,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强化督查验收考评。县乡要组织好项目实施、检查、验收,严把竣工验收关,省和市(州)抓好督促、指导、抽查、考评。

 

抓好扶贫开发改革 发展中药材和乡村旅游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总农艺师 杨小翔

  2015年是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创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一年,我就协助分管的工作谈三点:以“三个注重”抓好扶贫开发改革、中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宣传等工作。

  2014年,我省积极推动全省扶贫开发改革,15项重点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各地要进一步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13〕25号和黔党办发〔2014〕23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改革工作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扶贫开发改革的重大举措,树立先进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将更多的“贵州经验”推向全国,扩大贵州影响。

  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姊妹篇”来培育和发展重要部署,准确把握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形势。启动编制“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做好大健康医药产业招商推介工作和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筹备工作。

  2014年底,省扶贫办开展了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新增命名了5个重点县10个示范点。各地要认真研究落实,要把《通知》中明确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作为产业扶贫、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并将其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和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典型、出经验的重点区域来培育。启动 “十三五”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十三五”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省办将以规划为引领,逐步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

  2014年,以全国首个“扶贫日”为契机,我省掀起了扶贫开发宣传新高潮,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今年,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全省扶贫开发“八大突破,十大试点”等扶贫重点工作制定宣传计划,进一步拓展宣传,努力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树立贵州扶贫好形象,做到“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章、网络有信息”,为各地、各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我们抓好扶贫机制改革、乡村旅游和中药材产业、宣传等工作的落实,全面完成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

 

党风廉政建设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韦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并执行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各级扶贫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履行“两个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的意识,各级扶贫部门党组“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处室、中心、科股室人员要切实履行工作范围内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各级扶贫部门纪检组长、纪检专员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领导责任人的职责,纪检组监察室人员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直接责任人的职责。

  党委(党组)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领导责任,全面领导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教育责任,组织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管理责任,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检查考核责任,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定期组织检查考核,严格惩奖兑现;示范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做出表率。党组主体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牵头抓总,组织推动;执行党章,率先垂范;落实“一岗双责”制度;选好用好干部;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抓好作风建设。各处室、中心、科股室要抓好贯彻落实;加强作风建设;规范项目审批程序;积极支持和配合执纪执法机关依纪依法查处本处室、中心、科股室的违纪违法行为和案件;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问题;严于律己,遵守纪律。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各级扶贫部门党组、纪检组(纪检专员)要在加大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行为、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纠正损害群众利益、查处违反纪律、案件查办力度的同时,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创新,形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长效机制。

  形成长效机制,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健全各级党组落实主体责任、纪检组(纪检专员)落实监督责任定期报告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纪检组(纪检专员)对管辖领导干部约谈制度;要建立健全落实责任评议考核制度;要建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上述制度,并结合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才能进一步强化、到位。

 

加强资金管理 做好精准扶贫

党组成员、外资中心主任 舒宇

  根据《贵州省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省扶贫办安排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工程,试点探索以地生财支持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方式,深入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各县扶贫办要加强资金管理,做好精准扶贫,确保省办下达的用于扶贫生态移民的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按时将项目批复文件、项目实施方案、搬迁农户花名册、安置点的地理信息录入贵州省扶贫系统电子政务平台;要与发改委、水库和生态移民局搞好协调,配合做好项目督查工作。

  2012年度15个县(14 1)100个村的项目,已经全面完成。2013年度22个县100个村的项目,已程序进行了评审,投资计划已经下达各县。请各县认真组织实施。2014年度还有21个县100个项目村,拟于5—6月份开展竞争入围评审工作,请相关县尽早做好准备工作。

  2014年省扶贫办的800口水窖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但有几项工作要抓好:1、县扶贫办要积极协调水务等部门抓紧验收,并做好进位移交水务部门工作;2、按照有关要求,抓紧报账拨付钻井资金,不能把资金滞留在账上,严禁截留挪用;3、做好项目档案管理,配合水务部门做好后续管理工作。

  今年计划打井800口,预计投资2亿元,第一批6000万资金已经下达各县,请个县抓紧组织实施。

  截止2014年底,项目完成投资92%。四批招标活动共计完成62个项目的招标,已竣工的有54个项目,已完成工程量80%以上的有6个项目(其中施秉4个项目,岑巩2个项目),完成工程量80%以下的项目2个(天柱)。今年12月15日将关闭账户。各县扶贫办主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督促和协调,账户关闭前三个月将截止报账。未完工的要加紧完工,完工了的要抓紧报账,抓紧验收,完工验收了的要抓紧项目材料的收集整理,完善项目档案。

  铜仁、遵义和毕节三市及威宁等11个县要确保配齐工作人员并保持稳定,做好项目业务培训;要加强对项目办工作人员和合作社辅导员的培训;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计划各开展一批招标活动;各县应做好招标准备,落实应由县承担的各项费用;项目县每县组建或改造1—2个合作社;各县项目办和技术顾问小组要切实负责,指导和审查合作社和企业的投资计划书;按季度上报项目实施进度;搞好监测评价工作。

 

突出特色 提高品质 实现马铃薯大省向马铃薯强省转变

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罗有铭

  近年来,马铃薯已逐步成长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产业发展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核心、以品质、品种、品牌为抓手,创办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使马铃薯产业由单一粮食型向粮菜兼用型和优质特色鲜食型转变,由马铃薯大省转变为马铃薯强省。

  集中力量建好示范带动工程。围绕“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2015年全省在16个示范县和14个示范乡镇实施14万亩脱毒马铃薯示范带动工程,加快全省脱毒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大田推广步伐。

  实行专业化薯种生产。从2015年起实行薯种专业化生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先建后补方式向薯种专业化生产单位购买薯种。目前初步确定在全省建设11个种薯生产基地,经专家组现场验收合格后将发布省扶贫办脱毒马铃薯定点生产单位信息,今后,脱毒马铃薯产业化扶贫项目所需薯种均由定点生产单位供给。

  改变自留薯种的传统方式,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通过薯种专业化生产方式,向群众提供优质的二级原种。项目区群众一方面利用二级原种进行商品薯生产,解决当年增收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留种进行再次生产实行滚动发展。

  明确重点目标,在早中熟品种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在早中熟品种上下功夫,重点发展费乌瑞他、中薯三号、黑美人等经济效益较高的早中熟品种。使我省成为周年鲜薯供应大省。

  突出工作重心,在大田推广上下功夫。各地要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保质保量完成示范任务。示范点布局要相对集中连片,坚持合理布局和科学种植相结合,提高技术到位率,要针对性的制定技术措施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提高薯农素质,在普及生产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加强培训工作,让群众掌握栽种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各地要围绕“餐桌薯”的消费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引导和培育市场经纪人,开拓珠三角及东南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通道,提高产品的商品化率。

  制定发展措施,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各级扶贫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工作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对薯种生产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保证薯种生产质量和数量。要健全项目档案,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项目验收。“十三五”期间,全省脱毒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将实现良种生产30万亩,大田种植300万亩,产量500万吨,产值100亿元。

微信客服

QQ客服

产品经理手机


182-0850-1170

[关闭]

微信客服

18208501170

酷虎微信 [关闭]